目前分類:音樂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被我列在第一級不能不聽的版本有三:

  1. REGIS翻製的李希特現場版(Svjatoslav Richter),一開聲就緊緊扣住心弦,音樂生動精彩,無處不是強弱、快慢、與流動的神來對比,只有「心蕩神馳」四個字能夠形容當下的感受。
  2. 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在Philips的錄音室版,不但在日本三百名曲中得到該曲版本的第一名,也真的如2002年企鵝唱片評鑑所說:It would be hard to imagine a more dramatic reading, sparked off by the cheeky wit of Brendel’s treatment of the Diabelli theme itself. The whirlwind power of the whole performance is irresistible。
  3. 沒有扣人心弦的揪心,也沒有搶眼的戲劇化表現,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反而彈出了一個會讓你想要沏杯茶,伴在旁邊細細品味的版本。儘管有些段落是平靜的歌唱,全曲從開頭主題跟第一個變奏開始,一直貫穿著一個兩拍子舞蹈的節奏,還很神奇的讓你清楚覺得每一段都是主題的變奏,都是主題的變形、變化,都跟主題的動機有關,好像一個民宿的每個房間都有布置的巧思,都值得細細的感受,是個讓我想買的好版本。

再來是Kovacecich的兩個版本: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意間在大愛2台看到Michael Tilson Thomas指揮San Francisco Symphony介紹馬勒的節目。心想,這是什麼?怎麼那麼棒?

立刻拿起手機邊看邊搜尋邊問人,總算找到了,Keeping Score (http://www.keepingscore.org/)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晚睡前,今早起床,腦海裡都是「Man in the mirror 」的歌聲;但不是 Michael Jackson 的聲音,而是無伴奏人聲(A Capella)樂團 — 北方點子跟台灣團體在樓梯間的臨時起意。願大家有個愉快週末,TGIF!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MOD聽著Medici Art裡Simon Rattle的柏林愛樂就職音樂會,馬勒5號,心血來潮回味起我的古典音樂聆聽史。

小學時候跟著媽咪看著電視上的古典音樂節目 — 維也納時間。長大後的印象只剩約翰史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跟指揮在台上比劃的影像。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要先從「奏鳴曲」開始談起。等等!你是說…那個鋼琴奏鳴曲的奏鳴曲?呃~不是啦,是要先從「教堂奏鳴曲」跟「室內奏鳴曲」開始說起啦!…不懂!我被弄糊塗了!…好吧!這就來簡短的說分明。

西元1600年以前的教堂裡 清唱劇 (Cantata)這種音樂形式,指的是「有人歌唱的音樂」, 如果是單純由樂器所演奏的音樂呢,這種音樂形式叫 奏鳴曲 (Sonata)
隨著時間演變,奏鳴曲依其用途有了不同類別。約在1650年開始,在教堂或較嚴肅的場合演出的叫作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是一種純音樂作品,主要是在教會進行的宗教儀式前演出。另一種在一般場合演奏的叫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是一種室內樂作品,以舞蹈組曲為主,後來逐漸演變成巴洛克時期的「組曲」。

「教堂奏鳴曲」包含四個樂章,分別以「慢、快、慢、快」的速度來安排,第一樂章通常是穩定的4/4拍,第二樂章則會用到賦格的形式,而最後一個樂章,通常是基格舞曲。隨著時間演變,這種樂曲形式在古典時期逐漸演變成「快、慢、快」三個樂章,遂成為現在所稱「奏鳴曲 (Sonata)」的標準形式。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天,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對,就是畢氏定理那個Pythagoras(約西元前550年),心生一念, 不同長度的弦(拉的同樣緊),聲音會不會不同?彼此的聲音,有數學上的關係嗎?

於是開始實驗,發現1/2、2/3、3/4三種「純分數」比例的弦長,會發出和諧的8度音(如Do-Do)、5度音(如Do-Sol)、4度音(如Do-Fa),因而訂下了4音音列 (連同原本弦長的基本音)。之後,音樂的「理論」開始發展,包括以希臘字母來對應音高的「字母記譜法」(目前,這個希臘字母記譜無出土文獻可考)。在此之前,音樂還沒有什麼明文定義格式內容來讓大家便於共通依循的,所謂的「理論」。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