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音樂會聽後感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上半場是布拉姆斯把賀德林(Hölderlin)的詩作入樂的《命運之歌 Schicksalslied, Op. 54》,將磨難的人間嚮往天堂的恬靜譜成對比強烈的音樂表現。那個天堂恬靜的篇章與通篇不時出現的「動‧動‧動動動‧動‧動」的定音鼓音型,讓人聯想到《德意志安魂曲 Ein Deutsches Requiem》的第二段。台北愛樂合唱團的聲音質感不錯,整個音樂的韻味也很好。

下半場的馬勒第七號交響曲,一直給我一種「阿砸(台語)」的感覺,除了第四樂章迷人的曼陀林,與終樂章光輝燦爛的主題,整個曲子的和聲很容易讓人覺得吵雜。我是直到聽了鄧許泰特(Klaus Tennstedt)指揮倫敦交響的企鵝評鑑三星帶花版,才第一次對整首曲子有了順暢合理的感覺。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真的是你嗎?柴可夫斯基!如果這真的是你想說的話,我會不會是第一次才聽懂這首曲子呢? — 悲愴交響曲!」

上半場第一首曲子是Igor Stravinsky的嬉遊曲(Divertimento),選自《仙女之吻 》,由四個樂章組成。第一個樂章,在看著各部團員在各種不同的節奏中不斷的變化,在各種不同的調中不斷的移動,感覺很不好演奏。好比作曲家另一首曲子《Pulcinella》一樣,整首曲子雖然保有美好的旋律,但也充滿了作曲家的獨特和聲和語彙。我必須說,NSO的第一小提琴組音色真是棒。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來台多次,每次都是美好的聆樂經驗,但唯獨這次,發生了足以讓我銘記在心的獨特聲響,被我收藏入Level one的聆樂記憶之中。

Herbert Blomstedt帶團來台應該是第四次了,每一次的現場都帶來與慣常聽到的聲音不同的聲響。第一次是1988年指揮舊金山交響樂團,至今腦海還能浮現當天《 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日出片段,2002年跟2005年都是跟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2005年的曲目雖然也有布魯克納第7號交響曲,但今晚的布魯克納7號聲響獨特,在我現場聆賞的同曲演出中還是頭一次,實在感動。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irill Petreko,這位準柏林愛樂的下任音樂總監,2019–2020的樂季才會正式上任,自從被柏林愛樂宣布以來引起全世界的驚呼,大家都對他很陌生。也因此,當他帶領目前擔任音樂總監的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弦樂團來台演出時,很多人都衝著他訂下票卷。

第一天演出後大提琴家張正傑在Facebook上說著「我終於知道柏林愛樂為什麼要選擇Petreko擔任他們的音樂總監了!… Petreko首場在台灣的演出,眾星雲集,不是明星,不是名媛,是一大堆音樂行家們!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好奇心,就是Petreko!」的確,我看到了胡乃元在觀眾席,還有喜愛音樂,在特別受期待的音樂會場會出現的曾繁城(台積電副董)、邱正雄(前財政部長)。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在二樓7排,又是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在距離舞台這麼近的地方聽這麼主秀的獨奏大提琴,心中充滿期待。

上半場艾爾加大提琴協奏曲那激昂悲情的第一主題一開場,楊文信那蒼勁又帶著磁性的琴音,直接擄獲了我的心。直到獨奏的第一主題唱完,樂團的弦樂聲部開始與獨奏家相互唱和,這才發現弦樂聲部的聲音,真美,讓人喜愛。在指揮的帶領下,獨奏大提琴與樂團充分的唱和、交融,一句一句的交織出迷人的故事。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半場是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聲定音鼓的序奏後奏出的第一主題,雙簧管吹的非常特別,不太知道該怎麼形容,很新奇,有點誘人的味道。從定音鼓的序奏開始,整體速度是偏快的。小提琴進場後,有點讓人抓不清楚獨奏家的意圖,以及想要表達的詮釋。整個第一樂章,獨奏者的音準失誤不少,但指揮倒是充分配合獨奏家的樂思樂念。第一樂章結束後,獨奏家調了一下各弦的音準,接下來音準失誤的問題就OK了。

浪漫的第二樂章,還是不太確認獨奏者的意圖,但特別的是,Shaham把每個和聲都拉的很清楚,而指揮也很突顯的安排管樂部跟獨奏者唱和,有點像網球雙打般的相互搭配著。而獨奏家的表現,不像網球名將山普拉斯那樣表現全能,重手或網前截擊都手感絕佳,反而有時像花蝴蝶般的穿梭飛舞。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不知道音樂廳「現場演出」那「直接」的聲音(家用音響上管它叫「透明」),是否有可能在自己的家用兩聲道音響上重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動手摸索實作後,今天再回到音樂廳回味了一下現場演出,總算確認這是有可能的。

今天上半場的兩首曲目,第一首是指揮麥可‧提森‧湯瑪斯作曲的《阿吉莉克萊姆序曲 (Agnegram)》,曲子新鮮、幽默、有趣。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媒體亂象,為人詬病許久。尤有甚者,在網路化浪潮的侵襲與競相靠攏的嘗試下,大量轉貼網路影像直接報導的內容讓許多人搖頭。儘管垃圾內容維繫住固定受眾的糖衣毒藥已是台灣目前的生態,媒體人的省思還是帶出了「媒體可以日新又新,但靈魂要老得好」的觀點,老新聞人搭配數位年輕人的團隊合作,或許真是一條突圍之路。科技越強,越需「老靈魂」操盤。

今晚Shaham的巴赫《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所設定的音樂速度較快,不若一些經典大師(老靈魂?)如Nathan Milstein、Henryk Szeryng等,讓人在音樂的行進與轉折中流連忘返。這表示今天Shaham的演出令人失望嗎?不!不要誤會!今晚Shaham的演出可是精彩到讓我在演出後排隊等著簽名呢。也算是我聆樂經歷中列入「Magic Moment」的一個演出。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axim Vengerov出生於1974年8月4日,10歲拿下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大賽首獎(小學五年級),15歲贏得卡爾‧弗萊許國際小提琴大賽首獎(高中一年級),1992年(18歲)於Teldec出版貝多芬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Kreutzer”與布拉姆斯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大獲好評。

目前使用Stradivari 1727 “Ex-Kreutzer”(2000年在Yoko Nagae Ceschina協助下購買),以及已故小提琴大師Jascha Heifetz所使用的琴弓,據聞最忙時一年有130場,超過1/3以上的日子在世界各地公開演出。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記2005年柏林愛樂首度訪台,儘管柏林愛樂精準的合奏能力讓人大呼過癮,網路上不少人對Simon Rattle的貝多芬第三號交響曲「英雄」褒貶不一,我也覺得不少段落的處理與轉折給我突兀的感受,超棒的柏林愛樂,卻是個沒感沒覺的「英雄」。這次Simon Rattle的貝多芬就不同了,借著他的手,我與貝多芬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空中神遊,感受著貝多芬音樂中的幽默,與偉大。

實在是佩服貝多芬這位音樂家。距今200多年前,在那個很多王公貴族還把音樂只當成是宴會的背景音樂,而音樂創作的曲式型式也頗受要求與限制的年代,居然能夠寫下許多震古鑠今,至今依然為很多人喜愛與演奏的曲子。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悲愴」交響曲結束後的低迴靜默不能再長一點。

我知道全場或因沉浸在情緒之中,或因此曲的演出慣例,最後一個音的低音提琴撥奏結束後,已經靜默了20秒(可能)吧,可是那打破低迴情緒的第一聲掌聲,真的好希望能再晚1分鐘再發生。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精采,很精采的演出。

先說國家音樂廳的音效好了,9月30日完成整修後,個人感覺聲音比起整修前是更乾淨,更凝聚了,這點充分表現在今天的演出上。不論是鋼琴音符的清晰度、小提琴與大提琴首席的抖音、下半場《天方夜譚交響組曲》末段的小號快速音群、和小鼓的弱奏,即便是坐在四樓6排的位置都聽的很清楚。精采的演出與音效所帶來的情緒起伏,直到散場開車回家的路上都不願開收音機,只想回味演出的細節。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場是歌劇「費加洛婚禮」序曲,一開聲就感受到了4把低音提琴的穩固與強勁。

救救……低音管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師就是大師, 3/17, Maazel帶領著國家交響樂團(NSO), 給了一場充滿生命力的感動演出.

開場的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雖然因為遲到而未能進場聆聽, 但是從電視上流洩出的第一個音符開始, 心就神奇的被懸住了. 那不是俄式的激情, 也不是德奧的結構. 而是一種華麗,對比,又優美的聲音, 由一條充滿說服力的內在張力線, 貫穿頭尾的支撐著.

文章標籤

zhi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